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5 15:04:17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 ……此处隐藏16927个字……>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