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5 00:18:09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并能与外界环境区分开。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以及成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能够与健康联系起来,注意日常生活的防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环境的概念,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难点】

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第二幅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提问学生这两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并且它 ……此处隐藏208个字……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血浆、组织液以及淋巴的成分又有何不同?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三者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有2个:都是液体环境,成分相似。

不同点有3个:其中生活的细胞不同,三者所处环境不同,蛋白质的含量不同(其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余两种细胞外液)。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的问题,手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接着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组织水肿?组织水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由发挥。总结并解释: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症状称为水肿。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针对其中一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进行分析。正常毛细血管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Na+、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例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已经学习完成了,请一位同学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作业。内环境究竟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课后思考,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