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此处隐藏5470个字……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