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4 15:03:39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 ……此处隐藏10664个字……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