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3 20:57:04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此处隐藏20091个字……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蜡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