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时间:2023-02-18 20:56:45
《西游记》读后感(集合15篇)

《西游记》读后感(集合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读后感1

之前看《西游记》,总是疑惑:孙行者一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为何不带着唐僧一步登西天呢?不仅省去了那一路的辛苦,避开了所有的妖魔鬼怪,还享受名誉和财富?

如今细读,试想:如果一步登西天,倒也十分爽快,但只怕那师徒几人的关系只止步于“酒肉朋友”的层次了。八戒虽色,却不忘为师父到处化斋;沙僧虽愚,却包揽了所有了苦力;悟空虽狂,却总在唐僧危难时出面降妖。他们的这份情谊如铜墙铁壁,任何力量也分不开。倘若一切都十分容易,那悟空充其量不过是个开路的,八戒也只是个逗别人的开心的人物,这便也只是一个无趣的故事罢了。

倘若一步登西天,唐僧也不必担惊受怕,而是安心地念佛吃斋,便可取回经书,一举成名。但若真的可以如此,取回了佛经,又能如何?难道这十四个春秋,只是为了取回佛经吗?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唐僧不历经这千辛万苦,不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知这天下人生百态?唐僧若只是随徒儿在空中日行千里,那又怎能得知“佛”超凡脱俗的感悟呢?不历经这九九八十一难,又怎会知道人性的险恶,改变自身的怯懦?几千个日日夜夜,那路上的白骨精,黄狮怪……不都成为了他们历练路上的挫折吗?悟空的机灵、八戒的幽默、沙僧的忠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也十分佩服悟 ……此处隐藏11242个字……写的长篇神话小说,它讲述了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并封神的故事。

唐僧是这支取经队伍的领头人,因为主要是以唐僧的名头去取得真经的。

唐僧,真名玄奘,为金蝉子转世。不得不说,唐僧真是一个至善至仁的人,有忙必帮、有困必助、有财必疏,像一个大慈善家。可我觉得唐僧这人有点慈善过头,比如三打白骨精时,他被骗了三次,还不吸取教训,若不是孙悟空鼎力保护,唐僧十条命都不够活的。

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破真相、看破过程、看破红尘。他会判断真假善恶,他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只是他爱逞能,又比较清高傲气,总是惹唐僧不悦,不得信任。

读书可以明是非,可以为我们生活之借鉴。《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这两个人物就提醒我们许多处世之道。我们也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看得水落石出。

比如在考试时,你只有一支笔,这时你会给一个明明有笔却向你借笔的人笔吗?做生意时,自己的店面都快倒闭了,这时你会借钱给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吗?比赛时,都快取胜了,这时你会给对手翻盘的机会吗?我想大家都会婉言拒绝吧。

我们应该学会判断哪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有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就如你手头有多支笔时,而没笔的人来向你借;你很有钱时,而贫困的人渴望你的救济;对手比赛输给了你时,诚恳地向你请教……我们就要像孙悟空一样,收回对那些奸诈、贪婪的人的帮助;赠予那些真正穷困、真正渴望、真正需要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掂量自己有没有帮助人的本事,只有在你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才能帮助别人。自己都饿着了,谈何喂饱别人?自己还渴着,谈何为别人解渴?自己穷得叮当响,谈何帮助别人富裕……

所以,我们要做孙悟空明辨是非,不学唐僧盲目仁慈。

《《西游记》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